劉益昌教授

牛罵頭文化介紹 .........喔!

有關牛罵頭文化的文章和照片.....就這樣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縣清水鎮(舊稱牛罵頭)鰲峰山上臺中港特定區市鎮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

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

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

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

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

石器的類型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漁獵用具。

其年代在距今四千五百至三千五百年前之間

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及地勢較高地區

到了晚期距今約三千七、八百年前

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地區分布

遺址更遍及苗栗縣、臺中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地。

  牛罵頭遺址最早發現於日治時代末期

戰後

歷經五○年代至七○年代的調查研究後

有關牛罵頭遺址及相關歷史的研究

即趨於停頓。

因此

臺中縣文化局針對鰲峰山上原陸軍清水營區(土地已由軍方於民國八十六年撥還臺中縣政府)

亦為日治時代的臺中州大甲郡清水神社所在

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溫振華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共同進行「牛罵頭遺址資料蒐集研究計畫」案

內容包括歷史文獻的調查研究和遺址範圍考古發掘兩部分

並於民國九十年四月完成研究報告。

遺址發掘經向教育部申請並獲得核發考古挖掘執照後

於民國九十年一、二月間由劉益昌教授正式進行考古試掘工作

考古遺址經試掘後發現營區範圍的中間和廣場

大部分因日治時代興建清水神社將山嶺地形推平已經破壞原文化層

因此專家學者建議中間區域可開放作為規劃遺址活化利用等相關使用;  而營區內西、北側區域目前則保存有良好之文化層堆積及出土有石頭排列之建築遺構。

此外

遺址分布範圍的研究結果

亦較原來所知為低

約至海拔二十公尺

即由上方園區的軍營延伸至山下清水鎮大街路附近

並證實本遺址包括上層的番仔園文化

中層的營埔文化與下層的繩紋紅陶時期的牛罵頭文化

也是大肚台地三個主要的文化層。

而參與審查研究案的學者均一致肯定牛罵頭文化遺址的重要性

建議應指定為遺址類型古蹟保存

和文獻資料蒐集有助於了解牛罵社(Gomach)與週遭其他平埔族社群的關係

及與清代漢人在今清水海岸平原一帶拓墾的互動實態

乃至日治時代清水街的社會和生活概況的建構;同時也印證了牛罵頭文化向上承接臺灣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

並與臺灣南部的「牛稠子文化」之間有明顯的往來關係;向下則開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臺灣中部「營埔文化」與金屬器和金石並用時期的「番仔園文化」。

  因此

除了將牛罵頭遺址指定為本縣第一處遺址型古蹟之外

同時進一步正籌設中部第一座以史前文化與中部平埔族為主題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台灣清水牛罵頭文化遺址 - 發現罕見史前人類建筑的地基 --------------------------------------------------------------------------------【大紀元2月11日訊】台中報導

台中市縣文化局11日上午公布清水一處廢棄營區

挖掘到史前人物用石頭切割作成房屋地基

十分罕見

以及石刀、石鋤与3足器等黑陶

顯示3千年前原住民的農業与居家文化。

學者呼吁

將牛罵頭遺址、清水鎮區開辟為「牛罵頭文化園區」

見証中部地區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活動的歷程。

明日報報導

這處位于清水鎮市區東側

清水公園內一處國民政府廢棄的營區中

過去是日本神社

由台灣師大歷史系教授溫振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研究員劉益昌主持的開挖行動

2月初開始

選定10個坑洞

大有斬獲

找到不少時代的化石、文物

包括各式玉器、石器、陶器制作的三足鼎

尤其是三足器型態少見。

同時在政大任教的劉益昌說

牛罵頭遺址

挖到石刀、石鋤

顯示3

000年前原住民農業文化

他推測可能种植稻米、小米;其中一個只開挖約2公尺見方的坑洞

發現史前原住民用切割的石塊

作建筑的地基。

他強調

這在全台各地遺址中十分罕見。

台灣師大歷史系教授溫振華在研究中

首度确定1

624年到台灣的荷蘭人

在1

646年將統治權及于牛罵頭社

有各式租稅紀錄。

溫振華發現

荷蘭文的「熱蘭遮城日志」

有對牛罵頭完整的紀載。

溫振華表示

目前考古行動

包括距今3

500至4

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牛罵頭文化

新時器晚期在大肚鄉營埔文化

以及距今1

800至400年的金屬器時代的大甲番仔文化

不約而同都在台中縣。

此次研究計划大斬獲

學者試圖從史前遺址、歷史的考据

還有漢人興建的紫云岩寺、日本人的神社

証明牛罵頭文化從史前時代

延續至平埔族与近代歷史

可以從4千年前長遠推移至今

牛罵頭文化可以見証中部地區從新石器代就有人類活動歷程。

劉益昌說

台灣怎么會沒有歷史

台灣歷史更是不只400年。

文化局長洪慶峰与副縣長劉世芳說

這處公有土地十分具有教育、文化保留价值

牛罵頭文化的遺址

計划開辟為牛罵頭文化園區

將現場原貌保存

展示出土標本

讓民眾尋根

感受真正「台灣人」的真實。

洪局長也呼吁

民眾不要進入遺址區

依据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

破坏者最高可處罰鍰5万元。

根据考古學家的研究

牛罵頭是台中縣清水的古稱

這個名稱自來于拍瀑拉族稱牛罵社

在荷蘭人統治時間

仍是一個完整的原住民部落。

2/11/2001 3:12:00 PM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初級的農業生活以來

經過二千年的腳步

史前時代的人群逐漸長久定居

並擴張生活領域到內陸平原與丘陵邊緣

生活型態也因資源和引進新作物而有所改變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們可說已經在整個大地上營生

而作為大地的子民。

  牛罵頭文化是目前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代表

也是確知的最早一層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

以台中縣清水鎮的牛罵頭遺址命名。

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以盆地邊緣地勢較高的地區

到了晚期距今大約三千七、八百年前

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區分布。

主要遺址有苗栗縣後龍鎮白沙屯、造橋鄉談文湖、三義鄉三櫃坑

臺中縣清水鎮牛罵頭、外埔鄉麻頭路

大甲鎮水源地、火葬場

神岡鄉莊後村

龍井鄉龍泉村

大肚鄉頂街

烏日鄉下馬厝

台中市台中公園;南投縣草屯鎮草鞋廠、草溪路、平林IV

集集鎮洞角;彰化縣彰化市牛埔、芬園鄉維新庄等。

--------------------------------------------------------------------------------遺址斷面文化層 牛罵頭遺址山坡   這個階段的陶器沿襲大坌坑文化的特色

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

亦有少量黑色陶

手製

夾砂或泥質

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

繩紋較前一階段細緻

另有圓凸點紋、條紋、方格印紋、櫛紋、籃紋、隆起紋、劃紋等不同的紋飾。

這些紋飾大多施於肩部和腹部

器形有罐、缽、瓶、豆

有的帶有圈足、器蓋

此外並有紡輪和裝飾的陶環。

牛罵頭等幾處遺址發現繩紋陶罐的口部上施有大坌坑式陶器的紋飾

其它遺址亦發現與大坌坑文化形制相似的陶罐

如頸厚唇薄低矮口部

或外緣帶有突脊的口部

推測這些和大坌坑文化有關。

晚期陶器上的繩紋逐漸減少

逐漸演化成為素面紅色陶。

  石器的類型和數量

都相當豐富。

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凹石、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業和漁獵的用具

此外並發現玉製的小型工具與裝飾品。

  牛罵頭文化的年代

草鞋墩遺址測得的碳十四年代為4000 -200B.P.

年輪校正為4513B.P.(或4490B.P.、4448B.P.)

晚期的三櫃坑遺址碳十四年代校正後為3710 -207B.P.。

這明這個文化的年代在距今4500-3500年之間。

--------------------------------------------------------------------------------牛罵頭出土陶器口緣 此區常見的石器 出土具大坌坑特徵陶器 牛罵頭出土陶器口緣   這個文化農業發達

從南部地區牛稠子文化出土稻穀的證據

和遺址中出收穫榖類作物用的石刀

間接說明已知種植稻米等穀類作物。

  不過農業並不是這一群人唯一的生業

遺址中仍發現大量的石簇和網墜等漁獵工具。

由發現的工具數量推測

生業型態可能是以農耕為主

並兼行漁撈和狩獵。

由於農業發達

這個時代聚落逐漸增大

面積比大坌坑文化時代大得多

常見十萬平方公尺以上的遺址。

文化層的堆積也變得比較厚

往往在50公分以上

顯示居住的時間長

人口也多。

這群人們除了延續祖先在海岸和河湖沿岸居住之外

也逐漸向丘陵及低海拔山地地區遷移

去探索不同生態環境中的生活領域

在大甲溪流域當時人就已經上到天冷與谷關之間的中冷地區。

  從上述中部地區發現具有大坌坑式繩紋陶的遺址

與牛罵頭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

清楚顯示牛罵頭文化無疑是大坌坑文化發展演變而來

而且與同一時期南部地區也是大坌坑文化後裔的牛稠子文化之間有清楚的往來關係。

  本文化大致在距今3700-3500年的階段逐漸轉變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史前文化

而與營埔文化的早期相銜接

這在西海岸的牛罵頭、頂街遺址均已有詳細的研究(Dewar 1977)

下階段的營埔文化的頂崁子類型可能也是從當地的牛罵頭文化逐漸演變而來的。

圖片: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p=牛罵頭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資訊管理中心 的頭像
    資訊管理中心

    資訊管理中心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