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報告 打鼓山傳奇 [龍目井]
急需知道打鼓山傳奇歷史的人 題目如下報告主題應包括傳奇的由來.傳奇的今日.昔日...等反正有藥有關他的歷史都可以請大大發揮一下歷史知識小弟在此感謝萬分
柴山傳奇─龍目井撰文◎柯耀源整理◎李怡賢 楔子 在高雄的西邊有一座天然屏障─壽山
它是漢人發現台灣的指標
更是高雄(打狗)的發源地。
在目前開放範圍的北邊龍皇寺入口處
有一稱為龍目井的所在
早期原本會終年湧出泉水不斷
可灌溉打狗此地的良田數頃
同時也是文化的發源地。
但因為時代的變遷與環境的影響
加上一般人對本土歷史文化的漠視
而有漸漸被荒廢之慮
讓我興起想藉著龍目井來提醒高雄人多瞭解高雄市的想法。
歷史中的龍目井 壽山南北長約6公里
東西寬約2公里
高356公尺
面積約一千一百多公頃。
南接高雄港
北到左營蛇山(桃子園)。
龍目井約在壽山東邊的中間地段
在台灣府誌則為打鼓山八景之一「龍井甘泉」之說:「龍目井在山麓天然石井石竅
甘泉長流
大旱不涸
禱雨極靈。
」出水量可容當地數十里耕地灌溉及居民飲用
終年不涸。
由此可知龍目井對當地居民的重要
與深厚的歷史淵源。
龍目井之名的由來 早期漢人到台灣時
大都將人工鑿井或是能自然湧出泉水的地方
都稱之為「龍目井」。
為什麼是龍目井
而不是其他動物的眼睛呢?這在漢民族的生活風俗與特性中
龍就是主導水的神獸
是重要水神之一
那為何會以眼睛為形容詞呢?這大致與文字的形容詞有關
如:淚如泉湧、水汪汪的眼睛等
都在說明眼睛是水的形容詞代表
因此才稱龍目。
龍目井的水從何而來 文獻所提:「石竅甘泉直流
大旱不涸
禱雨極靈」
因此就有民間傳說:舊時鄭成功曾帶軍隊至此
卻苦旱無水
鄭成功遂設案禱雨
並用寶劍在山壁刺12劍
從此湧出大量泉水
救了鄭成功的部隊。
然而故事總是虛擬的
真正原因就科學的說法是:天上下下來的雨水
漸形成溪流、池塘
或滲進土壤裡
變成地下水或流入水庫
或由溪流匯集成河川
流入海洋
再經太陽的照射蒸發
變成水蒸氣
再聚集成雲----不停的循環著。
龍目井在文獻上其出水是如噴霧翻花
終年不涸。
但是台灣南部是季風氣候
冬天又處在幾乎不下雨的狀態
要問的是水從何而來?這就要從森林談起
森林是水的故鄉
一個完整的森林
大約500公頃所累積的水
即相當於一個小水庫的容量
而柴山面積雖有一千一百多公頃
約二個小水庫之水量
但因柴山為次森林
照理水量不會有如文獻所載如此豐沛
但難能可貴的是
柴山地質為石灰岩
而石灰岩地質硬度低
本身就是含水量極高的地質
因此增加其海綿體的厚度
而使龍目井在舊時水能終年不涸
潺潺之聲數里之外仍可遠聞。
直到清朝統領時
據鳳山縣采訪冊記載
龍目井仍可溉田28甲。
龍目井的地位與貢獻 據中研院劉益昌教授的考古研究
龍目井後的小溪貝塚也有千年歷史
而柴山據文獻在十六、十七世紀還是孤島
因此住在哪裡的原住民就更加依賴唯一的淡水來源--龍目井。
即使日治時期
日人為了要開發高雄港為國際貿易港
初期的自來水源也是引自龍目井的水源。
當國民政府來台時
其左營軍區及眷村的用水
也是取自龍目井
可見龍目井和高雄(打狗)的歷史淵源之深
更是歷史演變中從沒有缺席的活見證。
不過時代背景是不停的在轉變
為了衛生與安全的原因
現在如果還在強調龍目井的水清甜甘涼
可治百病
我想就有點不科學及不合現代背景了。
龍目井缺水的原因 在文獻上龍目井曾經水量豐沛
大旱不涸
但是現今如果不是在雨季前往
即便登山客天天從旁邊來來往往
也都察覺不到。
這是因為目前龍目井只有在五到十一月的雨季及颱風季節期間
才會湧出泉水來
其他時間則處於完全枯竭的狀態
其中又以民國84、85年最為嚴重
龍目井是完全沒有泉水湧出的窘狀。
要問的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當然
環境的轉變
自然是許多原因造成的
但歸納來說
大約有下列幾點主要因素: 一、龍目井上的馬達長期不斷抽水
使水文在下降
水位低於出水口
而無法自然溢出泉水。
二、從日治時期的淺野水泥株式會社
到台灣水泥公司在此期間整整開採了70年
使柴山的森林及石灰岩面積大量的消失
而破壞了森林的涵水量。
三、上山遊客在山上大量且不當開闢遊憩及休息區
導致山上樹木大量消失
無法保持濕度
降雨也就減少。
四、柴山旁的內惟埤的消失
及高雄地區水泥和柏油路面積的增加
使地下水無法補充。
大地是會反撲
會產生惡性循環的。
龍目井成了人類的待罪羔羊。
做伙來疼惜 如果是在高雄本地成長
且超過40歲以上的人
就會有一個經驗
那就是以柴山當高雄的氣象站
只要柴山頂上烏雲密佈
即表示即將下雨了
在當時
準確度是非常高的
因此在高雄有句閩南語諺語說:「打狗山若戴烏紗帽
高雄的人就要餓肚。
」來形容由柴山來看天氣的情形。
甚至在夏秋季節有沒有颱風來襲
也是以柴山天上有無紅色霞光為基準
因為柴山是在高雄的西邊
這在舊時
科技氣象還不是很發達時
人類自自然體驗中所得的經驗。
柴山是高雄瑰寶
是大家共同的資產
又和高雄的歷史、文化、環境
及本土教育有不可磨滅的因緣。
高雄人有幸能擁有這座山
是高雄人的福氣
希望高雄人能一起來了解它、關心它、愛惜它及保護它
進而創造出有文化內涵的高雄。
作者/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資深解說員‧現為本中心南橫生態調查計畫成員
參考資料
http://eec.kta.org.tw/magazine_html/ktm4-1.htm
柴山野生動物,柴山自然公園,高雄柴山,柴山怎麼去,柴山海岸咖啡,柴山路線,柴山 猴子,柴山咖啡,柴山登山地圖,柴山餐廳柴山,報告 打鼓山,龍目井,鄭成功,打鼓山,高雄,高雄港,龍目井 壽山,李怡賢,石灰岩
林爽文|卑南文化|中華民國|牡丹社事件|施琅|獨立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倒扁運動|戒嚴令|二二八事件|動員戡亂時期|國民革命軍|鄭成功|三七五減租|十三行文化|北埔事件|劉銘傳|臨時條款|中日甲午戰爭|白色恐怖|美麗島|三一九槍擊案|去蔣化|新文學運動|朱一貴事件|長濱文化|馬關條約|
劉益昌教授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2717115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