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務報表

我要問一些有關會計的問題。

1.實務上常提到財務報表有哪些?2.何謂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會計假設有哪些?3.請概述會計循環?4.何謂借貸法則?什麼是會計科目的正常餘額? 在借方還是貸方?以上四題請幫我解答

謝謝因為我在課本找不到

所以想問大家希望有人可以幫我解答: )
問題一:實務上之財務報表有哪些回覆:一般財務報表由四主表加附註〈查看公開市場之報表

通常會附註揭露無法在報表說明之內容〉

而四主表即為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股東權益變動表

以及現金流量。

問題二之一:何謂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回覆:意義係將企業所認定有關的會計事項

依據有系統的方法

遵循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

GAAP)

以貨幣為衡量單位

加以記錄、分類、彙總表達

並將此結果予以分析解釋

定期或不定期提供會計報告給使用者

以作為有效溝溝、審慎的判斷與決策之服務性活動。

主要之目的依據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之說明為:「財務報表應真實報導企業之財務狀況、經營績效及財務狀況之變動

俾能達成下列基本目的:1、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之投資、授信及其他經濟決策;2、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評估其投資與授信資金收回之金額、時間與風險;3、報導企業之經濟資源、對經濟資源之請求權及資源與請求權變動之情形;4、報導企業之經營績效;5、報導企業之流動性、償債能力及現金流量;6、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

評估企業管理當局

運用資源之責任及績效。

」問題二之二:會計假設有哪些?回覆:1. 企業個體假設(Accounting entity assumption) 企業組織之型態不論是哪一種

在會計上均視為獨立之經濟個體

其資產

負債及一切損益之計算

應與業主個人或其他個體之會計事項完全分閇處理。

2. 繼續經營假設(Going-concern assumption) 除非有相反證據

否則在會計處理上係假設企業將持續經營

以實現其營業目標並履行各項義務

因此對於結束營業可能發生的狀況

不在此限。

3. 會計期間假設(Periodicity assumption) 企業在繼續經營之情況下

必須等到企業結東後

才能瞭解營業結果是損失還是獲利

但因資訊使用者需要及時資訊作為決策之參考

因此將企業存在的期間劃分成許多相等的時段

於各時段結束時編製各項財務報表

以瞭解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

而這種相等的時間稱為會計 期間。

4. 貨幣單位假設(Monetary unit assumption) 企業會計所記載及表達者

為使相關之財務之數量化

並以貨幣為衡量工具。

會計人員雖不否認幣值變動的事實

但為了記錄上的需要

故假設貨幣價值不變。

問題三:請概述會計循環回覆:1. 分錄(Journalizing):交易發生後

應分析那些科目受到影響

再決定其借貸方向及金額

然後依交易之時間順序

分別記入原始記錄簿內

此種原始記錄簿可稱為日記簿、序時帳簿或是流水帳。

2. 過帳(Posting):上述之說明只可了解每日交易情形

但無法得知個別科目之變化情形為何

是故需將再按日期先後次序記載之分錄

轉為按個別科目記載之分類帳

此乃所謂之過帳。

3. 試算(Takingtrial Balance):此乃檢查分錄與過帳是否有誤

並且須將分類帳各科目總額或餘額彙列一處

檢查借方金額是否於貸方金額

此乃所謂之試算。

一般編製試算表分總額餘額式試算表與餘額式試算表。

4. 調整(Adjusting):會計期間終了時

必須先將分類帳內各帳戶所記載之金額加以整理與分析

尤其是應計項目、遞延項目與估計項目

均須在期末加以修正。

5. 結帳(Closing the Books):乃指會計期間終了時

將各項收入與費用科目結清

資產、負債與業主權益科目則結轉下期以便分期結算損益。

6. 編表(Preparing Reports):一般主要編製之報表有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股東權益變動表)以及現金流量表。

從交易一開始之發生

經分錄、過帳與試算此三個過程

稱之為平時會計程序;調整、結帳與編表

稱期末會計程序。

此六個交易

即稱為會計循環。

問題四之一:何謂借貸法則回覆:通常會計恆等式之左方稱為借方(Debit)

右方稱為貸方(Credit)。

借貸兩方必須相等是複式簿記的基本原則。

而在複式簿記制度下

每一筆交易都應記錄到適當的科目上

且一借一貸左右平衡。

在複式簿記乃為交易的記錄提供了一個邏輯性的方法

並可確保所記數字的精確性。

又會計上之記錄俗稱記帳

一般較為簡單之記帳工具乃稱之為T字帳或者丁字帳

此乃由會計恆等式所演變而來

其一橫相當於等號

一豎則區分會計恆等式的左右方

因而形成借貸雙方之記錄空間。


1.實務上常提到財務報表有哪些?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股東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2.何謂一般公認會計原則?1.企業個體假設:即企業的經濟活動為一個與業主分離的經濟個體

故企業與業主的經濟活動必須分開

不可混淆。

2.貨幣穩定價值假設:指用以記帳的通用貨幣

假定其幣值不變或變動不大予以忽略。

3.會計期間假設:為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

將企業化分為等長的期間

便於企業在經營過程中

即時瞭解企業的經營績效。

4.繼續經營假設:為假設企業將永續經營下去

在將來不會解散清算

或可以完成既定的計畫

已完成目標

獲取最大目標。

5.成本原則:即已發生之交易

於交易時授受雙方同意之價值

一旦交易成立紀錄帳表之後即不再變動。

6.收入實現原則:會計上決定何時該認列收益的標準有二:(1)已實現或可實現

(2)已賺得。

7.配合原則:會計在認列某項收益時

產生與該項收益相關之費用

也應在同一會計期間認列。

8.充分揭露原則:即會計人員應將對於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營業結果有重大影響者

應列於報表上。

表達方式有:(1)附註說明(2)補充報表說明(3)括弧說明(4)互相引註。

9.一致性原則:即企業所採用的會計原則、方法或程序

一經採用

就不得隨意更改

以確保同一公司在不同年度可以互相比較。

10.重要性原則:某些數字金額如果對企業是重要的

就以成本入帳;反之以費用入帳。

11.穩健原則:指在不確定的情況下

有多個方案

會計人員選取方案時

以不高估資產和不低估負債為前提。

12.行業特性原則:即有些性質特殊的行業可不依據GAAP

而採用特殊的會計處理方法

以適應特殊行業特性。

會計假設有哪些?會計假設有四項:會計個體假設、永續經營假設、計期間假設、貨幣單位假設‧3.請概述會計循環?所謂會計循環系指:每一會計期間內所發生之交易事項

其紀錄、計算、彙整的會計工作過程

稱為會計程序。

會計資料之處理

每期自交易的記載開始至結帳而完成

循著依定的程序進行。

會計程序共分六項:分錄、過帳、試算、調整r)、編表、結帳。

前三項是平常經常性的工作

後三項是期末結帳時應作的工作。

企業在每一會計期間依序實施一次

本期的終結就是下期的開始

週而復始繼續進行

故此全部程序又稱會計循環。

4.何謂借貸法則?什麼是會計科目的正常餘額?◎所謂借貸法則是依據會計方程式及借貸平衡原理

將每一交易所引起會計要素之增減變化

區分何者應記借方

何者應記貸方的法則。

在分類帳中的每一科目有一個帳戶用來記載該科目的增減。

◎一般用T字形來表示

稱T字帳(T Account)。

其中包括三個部份:(1)帳戶名稱;即會計科目 (2)借方;即帳戶的左方 (3)貸方;即帳戶的右方。

在借方還是貸方?資產類均為借餘科目

EX.現金、應收帳款、生財器具、預付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資訊管理中心 的頭像
    資訊管理中心

    資訊管理中心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