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山
台灣現代美術的歷史怎麼分期?
台灣現代美術的歷史怎麼分期?各個時期有什麼主要的美術運動嗎?
●日式台灣—東洋美術的移植 日據時期
為了達到殖民統治的目的
新式美術教育目的在訓練國民具有美術工藝製作的基本能力
是重技巧而無美學的藝術教育。
日治時代台灣新美術的兩大主流
一為泛印象派
一為東洋畫
強調寫生
也以描繪台灣風光為努力的目標
但從觀念到技巧均來自日本
而東洋畫更指明了它來自於東洋(即日本)。
在「台展」、「府展」中嶄露頭角的風雲人物中
林玉山、陳進、郭雪湖都才二十歲上下
但擅於以膠彩作畫而獲肯定
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等油畫家亦如是
而陳澄波、顏水龍、廖繼春等年紀稍長又已從美術學校畢業者
更因官展之舉辦而出盡風頭。
初學畫就能開創歷史的「三少年」
所憑藉的不只是畫藝
更是殖民政策之時機使然。
新美術的誕生並不是由舊美術蛻變而來
而是一套自成系統的專業技能。
泛印象派在台灣的發展沒有傳統包袱
亦無文化糾葛、現實困境。
●美援台灣—抽象藝術的登陸 戰後的台灣
在新移民(由大陸撤退來的)與新殖民(沒有殖民政府的)成為台灣戰後新美術的構成要素。
新移民為了鞏固其正統地位
特別依戀舊美術
所以
被日本逐走的傳統書畫又再度復甦
相對的當然是東洋畫的沒落。
至於泛印象派
和美國傳來的抽象表現主義相比
也被打成保守落伍的過去式
由於抽象表現比較沒有民族也沒有土地與人民的「約束」
遂成為新生代的最佳選擇
五、六○年代
如今我們稱之為狂飆時代
對台灣美術而言
是抽象表現主義狂飆的年代。
戰後的台灣美術
最舊的和最新的同時並存
它們共同的特色是與人民、土地及生活了無關連。
台灣的抽象表現主義
不論是與水墨的潑灑相結合
或套上中國美學的「超乎象外」理論
其本質卻是美國式的(中國的超越形象是意義上的超越而非形象上的超越
故仍有明確可辨的外象
只是意義已深化或轉化了)
它沒有深厚的根基可供後來者延續、發揚。
西方自塞尚後
經「野獸」、「立體」拆解形色
再經「達達」的無意識
「超現實」的潛意識
再到戰後情緒失控的「行動繪畫」
抽象表現主義的潮流是逐步演化而來的
並非找到某個標竿之後就可以盡情釋放
此所以台灣早期的抽象藝術大多一心向外
形式的追求遠超過心靈的真實
畫家們關切的不是自我的「存在」
而是如何進軍國際藝壇。
「東方」的響馬和「五月」的遊子
憑著初生之犢的豪氣開闢了台灣現代繪畫的新界
他們同樣是英雄出少年。
或因紐約畫派、或受趙無極成功的鼓舞
使他們在摸索自動性記述法的種種可能性的同時
立即可以揮灑出自信滿滿的國際風格
在一切都不太確定的年代裡
準確地找到了最佳的出路。
●島嶼台灣—鄉土美術的崛起 七○年代
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
使台灣掀起了反西方的浪潮
籠罩在社會的是一種不安全感。
台灣政府喊出了「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口號
文化界則由拒斥外來文化開始
轉成找尋「本土」的具體行動。
以「移民」意識為主體的台灣
其實並沒有太多真正本土的造形
所以
當上層文化菁英要倡議本土藝術時
根本無法在學院裡找到可以效法的範例
他們只好轉向鄉野
由於民間老藝人的身上絕沒有任何被西方殖民的痕跡
於是洪通、陳達、朱銘、許王、廖瓊枝等紛紛被挖掘出來
成為學院的新典範。
在既要本土也要藝術的情況下
洪通、朱銘的出現只是指標而已
並不能產生更積極的作用。
號稱「鄉土美術」的畫家們
是以走出家園的態度去尋找失落的風土
只要截取懷舊世界的一角
細心刻畫
立即可以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
翁清土、陳東元、謝明錩、黃銘祝…
許許多多猶在校園內的「新人獎」畫家紛紛雄據一方
有的專畫牛車
有的專擅古厝、陶甕、腳踏車…
這又是一個由少年郎所主宰的藝術風潮。
●海洋台灣—當代藝術的接軌 八○年代中葉
政治的「解嚴」
經濟的鬆綁
使台灣蓄積已久的力量被釋放出來。
滯外多年的學人逐漸回流
出國觀光的民眾日益增加。
八○年代前期的台灣美術
低限藝術曾頗受重視
新表現、超前衛也備受青睞
裝置藝術更來勢洶洶
它們都在某些時刻因某些團體的提倡而風行過
但卻不能定於一尊
八○年代後期(也許解嚴可做為指標)行為藝術、台灣普普、錄影藝術
陸續躍上舞台
再也沒有獨領風騷的流派
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年代。
世紀末的台灣
仍然有很多人移往海外
西方文化仍然令人嚮往
不過
也有很多人移回島內
更有許多肯定傳統文化的人士。
對台灣美術而言
是古今中外融於一爐
而其核心則是台灣
儘管有些風格源自歐美或來自中原
但卻都在質變中。
這是個混沌難明的時代
而台灣美術正是以百家雜陳的面目印證了它所屬的時代。
參酌自:http://64.233.179.104/search?q=cache:w_p3MdeXb58J:sql.tmoa.gov.tw/taiwanart/c/doc/c-t.doc 台灣美術歷史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