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誰發明了條碼?

買東西都要刷條碼?那這個條碼是誰發明的!

怎麼為價錢呢?
一維條碼的緣起   條碼最早起源於1949年

由美國Woodland等人為研究食品項目代碼及相應設備而發明

這種最早的條碼其實是一種同心圓環形碼

俗稱「公牛眼」。

到了1960年代中期

美國超市業者因收銀台算帳太慢和結帳常出錯

故由一群零售商、批發商和雜貨製造商組成超市委員會

與IBM、NCR等當時的主要電腦廠商共同尋求解決方法

制定一套商品代碼

稱為「環球商品代碼」(Universal Product Code

UPC)。

到了1973年4月3日

美國統一編碼協會選用UPC碼建立條碼系統

制定了相應的標準

並在食品業內以UPC碼作為標準碼推廣使用

條碼技術從此由研究階段進入大規模實際應用階段。

UPC碼的結構為一組印在商品包裝上的平行黑線和號碼

故又稱為「條碼」(Barcode)

只要利用光學掃瞄器(Barcode Reader)來讀取商品上的條碼

即可辨別所有商品。

在美國和加拿大

UPC碼一直延用至今。

1974年

Intermec公司推出了39碼

在工業及軍事上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1977年

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了歐洲商品編碼協會(EAN)

以UPC標準碼(UPC-A) 為基楚

制定出歐洲商品代碼(European Article Number) EAN-13碼與EAN-8碼。

1981年

EAN已發展為國際性組織

改名為國際商品編碼協會。

1981年有128碼被推出應用

1982年之後又推出93碼

其符號密度比39碼高30%。

其他還有交錯式25碼、49碼、16K碼等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條碼約225種

常用約40多種。

條碼發展至今

在原有的一維條碼基礎上

又發展了二維碼

二維碼可在同樣的空間上表示更多的資料

左右上下的線條皆有意義

可存放的資料量比一維條碼大

且其在抗損性、資料保密、可傳真影印、成本低廉等方面皆大幅領先一維條碼

故自發明以來

發展十分迅速

在1990年代初期已漸普及

至1997年

全球已有30多種二維條碼

廣泛用於交通運輸業、製造業、倉儲業、醫療衛生、商業、金融業等領域。

EAN條碼目前的分類有8碼、11碼、13碼好像還有12碼

公用碼有機構來做分配

所以不會重複

可是店家也可以有自已的店內碼

只要能通過檢驗公式就可以用

不過其他廠商就會讀不到

用途就是為了辨識這麼物品 台灣的條碼共有13個最前面三碼表示台灣接著的六個數字代表公司的代碼之後的三個數字代表商品的代碼最後一個是

arrow
arrow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