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林園鳳鼻頭(中坑門)國定遺址在哪呢?
關於林園鳳鼻頭(中坑門)國定遺址在哪呢?能有詳細的介紹嗎? 謝謝~
***********************林園鳳鼻頭(中坑門)遺址*********************林園鳳鼻頭(中坑門)遺址
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
位於高雄縣林園鄉中門村中坑門聚落北方約400公尺處。
遺址所在的小山是鳳山丘陵(台地)南端鳳山(潭頭山)東南側延伸的支脈
西高東低
中心位置位於北緯22゜30′48〞
東經120゜21′48〞。
遺址所在是一處面向東南
海拔高度約為10~35公尺的小型緩坡與階地。
............................................................................................................................................ 鳳鼻頭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史前遺址
本遺址大約於1941年在台灣仍是日治時期(昭和16年)
為日籍地質學者金子壽衛男所發現;1943年夏天(昭和18年)國分直一先生在此做過地表調查;二次大戰末期考古學家平井清足恰在遺址附近服兵役
他在挖戰壕時挖到部份文化層
並於戰後1953年在第八次太平洋科學會議與第四次遠東史前學會聯合會議中首次發表報告。
........................................................................................................................................... 1950年以後
從文獻紀錄得知只有業餘的標本採集者江家錦和江金培先生父子曾在此做過地表調查;1960年林朝棨先生在此調查時確定了四個地點
其中三個地點為貝塚;1965年(民國54年)台灣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曾因執行耶魯大學與台灣大學合作的「台灣史前文化史研究計畫」
而在此做過計劃性的發掘工作
從發掘報告中得知遺址擁有大坌坑文化/繩紋紅陶文化/夾砂紅、灰陶文化等不同文化堆積
而且遺址面積亦廣;1980年黃士強與劉益昌在其報告書「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中將鳳鼻頭遺址分為四個文化層位
分別為大坌坑、牛稠仔、大湖和蔦松文化。
............................................................................................................................................ 1992年「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和1993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二書中
劉益昌先生將鳳鼻頭遺址所屬的文化區分為四個文化層:(一) 鳳鼻頭遺址的大坌坑文化-年代大概落在5200-4700 B.P.之間
出土遺物有大坌坑繩紋陶
質細含砂
器型以罐、缽為主
外表除以繩紋外
口緣部份並有劃紋;石器有沙岩製網墜、黑色和灰綠色板岩製石鏃。
(二) 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年代約為4400-3500 B.P.之間
出土遺物以繩紋紅陶為主
並有部分夾砂紅、灰陶和泥質紅陶;器型有罐、壺、瓶、缽
並有陶蓋、紡錘、圈足。
石器主要為橄欖石玄武岩製
器型為石斧、石鋤、石鏃、石刀、靴形石斧(刀)、石錛等。
(三) 鳳鼻頭文化-最合理的年代則大致在3500-2000 B.P.之間
出土遺物以出現貝塚和紅褐素面夾砂陶為主要的特色
並有彩陶、黑陶和磨光黑陶。
器型有罐形器、杯形器、碗形器等
並有陶紡輪。
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錛、石刀、石鏃、網墜、玦和石環等
此外並有骨尖器。
從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Chang et al.1969:41-52、60-132)對地層及遺物的討論
鳳鼻頭遺址中的鳳鼻頭文化層可以再細分為兩個時期。
1.早期階段陶器以夾砂灰陶為優勢
地層中見有少量之大型貝類
年代則約距今3400-2900年前;2.晚期則以夾砂紅陶佔優勢
貝類不僅數量增加許多
且種屬類別也增加許多
但是在體形上則有小型化的情形;年代則約距今2900-2400年前。
在整個鳳鼻頭文化期
生業型態上表現出對農業的依賴。
聚落型態與前期大致相當
並未有明顯的擴張
但從陶器大量增加的現象推測
這可能反映了人口密度的增加
另在生業型態上增添了新的要素-採集貝類
也當是因應人口增加而增添的另一項食物來源。
考古學者劉益昌先生認為若考慮貝塚下尚有一層夾砂紅陶層的話
其年代應可上推至4000-3800B.P.之間;但若考慮此定年類標本出自於石灰岩區的海相生物
則應減數修正
因此合理的年代大致在3500-2000 B.P.之間。
(四) 蔦松文化清水巖類型-約距今2000-400 B.P.之間
出土遺物大多是紅色素面夾砂陶
但夾砂較粗
器形也較簡單
主要是罐與缽。
罐形器大多是侈口鼓腹之形制
器表大多素面無紋
僅有極少量的貝殼印紋、圓印紋、點印紋。
除了容器之外
還出土少量紡輪及灰黑色、紅色泥質的陶環。
石器數量很少
尤其是石製生產工具幾乎不見
僅有少量的石斧、石錛以及非生產性的無刃石器
如石槌、砥石等
因此推測可能已經進入使用金屬器的時代。
........................................................................................................................................... 總體而論
鳳鼻頭遺址的文化內涵在出土遺物
其重點在大量的陶容器碎片
從質地、顏色和紋飾可區分為繩彩陶、彩陶、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和磨光黑陶等;器型上則包括缽型器、盆型器、盤型器、瓶型器、罐型器和三足器等;紋飾包括繩紋、條紋、曲折紋、蓖劃紋、方格印紋和紅彩等;其他陶器包括紡輪、陶環、陶珠、陶墜飾和陶偶等。
石器
則包括斧鋤型器、靴型石斧、石刀、箭頭和兩縊型網墜等
另也有一些骨製和貝製的器物和裝飾品。
生態遺留
包括魚骨、獸骨和貝類。
............................................................................................................................................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台灣地區第一個「國定古蹟」
嗣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5.5.1文資籌研字第09500017951號公告鳯鼻頭(中坑門)遺址等六處國定古蹟重新指定為國定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