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劉益昌教授

關於林園鳳鼻頭(中坑門)國定遺址在哪呢?

關於林園鳳鼻頭(中坑門)國定遺址在哪呢?能有詳細的介紹嗎? 謝謝~
***********************林園鳳鼻頭(中坑門)遺址*********************林園鳳鼻頭(中坑門)遺址

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

位於高雄縣林園鄉中門村中坑門聚落北方約400公尺處。

遺址所在的小山是鳳山丘陵(台地)南端鳳山(潭頭山)東南側延伸的支脈

西高東低

中心位置位於北緯22゜30′48〞

東經120゜21′48〞。

遺址所在是一處面向東南

海拔高度約為10~35公尺的小型緩坡與階地。

............................................................................................................................................  鳳鼻頭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史前遺址

本遺址大約於1941年在台灣仍是日治時期(昭和16年)

為日籍地質學者金子壽衛男所發現;1943年夏天(昭和18年)國分直一先生在此做過地表調查;二次大戰末期考古學家平井清足恰在遺址附近服兵役

他在挖戰壕時挖到部份文化層

並於戰後1953年在第八次太平洋科學會議與第四次遠東史前學會聯合會議中首次發表報告。

...........................................................................................................................................  1950年以後

從文獻紀錄得知只有業餘的標本採集者江家錦和江金培先生父子曾在此做過地表調查;1960年林朝棨先生在此調查時確定了四個地點

其中三個地點為貝塚;1965年(民國54年)台灣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曾因執行耶魯大學與台灣大學合作的「台灣史前文化史研究計畫」

而在此做過計劃性的發掘工作

從發掘報告中得知遺址擁有大坌坑文化/繩紋紅陶文化/夾砂紅、灰陶文化等不同文化堆積

而且遺址面積亦廣;1980年黃士強與劉益昌在其報告書「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中將鳳鼻頭遺址分為四個文化層位

分別為大坌坑、牛稠仔、大湖和蔦松文化。

............................................................................................................................................  1992年「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和1993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二書中

劉益昌先生將鳳鼻頭遺址所屬的文化區分為四個文化層:(一) 鳳鼻頭遺址的大坌坑文化-年代大概落在5200-4700 B.P.之間

出土遺物有大坌坑繩紋陶

質細含砂

器型以罐、缽為主

外表除以繩紋外

口緣部份並有劃紋;石器有沙岩製網墜、黑色和灰綠色板岩製石鏃。

(二) 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年代約為4400-3500 B.P.之間

出土遺物以繩紋紅陶為主

並有部分夾砂紅、灰陶和泥質紅陶;器型有罐、壺、瓶、缽

並有陶蓋、紡錘、圈足。

石器主要為橄欖石玄武岩製

器型為石斧、石鋤、石鏃、石刀、靴形石斧(刀)、石錛等。

(三) 鳳鼻頭文化-最合理的年代則大致在3500-2000 B.P.之間

出土遺物以出現貝塚和紅褐素面夾砂陶為主要的特色

並有彩陶、黑陶和磨光黑陶。

器型有罐形器、杯形器、碗形器等

並有陶紡輪。

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錛、石刀、石鏃、網墜、玦和石環等

此外並有骨尖器。

從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Chang et al.1969:41-52、60-132)對地層及遺物的討論

鳳鼻頭遺址中的鳳鼻頭文化層可以再細分為兩個時期。

1.早期階段陶器以夾砂灰陶為優勢

地層中見有少量之大型貝類

年代則約距今3400-2900年前;2.晚期則以夾砂紅陶佔優勢

貝類不僅數量增加許多

且種屬類別也增加許多

但是在體形上則有小型化的情形;年代則約距今2900-2400年前。

在整個鳳鼻頭文化期

生業型態上表現出對農業的依賴。

聚落型態與前期大致相當

並未有明顯的擴張

但從陶器大量增加的現象推測

這可能反映了人口密度的增加

另在生業型態上增添了新的要素-採集貝類

也當是因應人口增加而增添的另一項食物來源。

考古學者劉益昌先生認為若考慮貝塚下尚有一層夾砂紅陶層的話

其年代應可上推至4000-3800B.P.之間;但若考慮此定年類標本出自於石灰岩區的海相生物

則應減數修正

因此合理的年代大致在3500-2000 B.P.之間。

(四) 蔦松文化清水巖類型-約距今2000-400 B.P.之間

出土遺物大多是紅色素面夾砂陶

但夾砂較粗

器形也較簡單

主要是罐與缽。

罐形器大多是侈口鼓腹之形制

器表大多素面無紋

僅有極少量的貝殼印紋、圓印紋、點印紋。

除了容器之外

還出土少量紡輪及灰黑色、紅色泥質的陶環。

石器數量很少

尤其是石製生產工具幾乎不見

僅有少量的石斧、石錛以及非生產性的無刃石器

如石槌、砥石等

因此推測可能已經進入使用金屬器的時代。

...........................................................................................................................................  總體而論

鳳鼻頭遺址的文化內涵在出土遺物

其重點在大量的陶容器碎片

從質地、顏色和紋飾可區分為繩彩陶、彩陶、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和磨光黑陶等;器型上則包括缽型器、盆型器、盤型器、瓶型器、罐型器和三足器等;紋飾包括繩紋、條紋、曲折紋、蓖劃紋、方格印紋和紅彩等;其他陶器包括紡輪、陶環、陶珠、陶墜飾和陶偶等。

石器

則包括斧鋤型器、靴型石斧、石刀、箭頭和兩縊型網墜等

另也有一些骨製和貝製的器物和裝飾品。

生態遺留

包括魚骨、獸骨和貝類。

............................................................................................................................................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台灣地區第一個「國定古蹟」

嗣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5.5.1文資籌研字第09500017951號公告鳯鼻頭(中坑門)遺址等六處國定古蹟重新指定為國定遺址。

~!~!~!~!~!~!~!~!~!~!~!~!~!~!~!~!~!~!~!~!~!~!~!~!~!~!~!~!~!~!~!~!~!~!~!~!~!~!~!~!~!~!~!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請問若在自家土地挖到史前遺址算是國有的嗎?

以下是今日新聞.~~~~~~~~~~~~~~~~~~~~~~~~~~~~~~~~~~~~~~~~~~~~~~~~~~~~~~~~~潭子聚興遺址 挖出史前石牆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潭子報導】 2009.11.07 05:26 am 台中縣潭子鄉挖出史前2000到4500年前的聚興遺址

工作人員小心探勘。

圖/中縣文化局提供 中縣開挖台中生活圈2號、4號線道路時

意外在潭子鄉慈濟醫院附近挖出「聚興遺址」

有完整陶罐、陶片

還有建物石器等

依年代推估約為2000到4500年前

屬牛罵頭與營埔文化

十分珍貴。

這已是中縣轄內發現的第四處史前遺址

之前曾在清水鎮挖出牛罵頭遺址、中社遺址

在武陵山區則有七家灣遺址。

中縣文化局指出

當時要施作台中生活圈2號線、生活圈4號線與平面延伸段及大里聯絡道工程時

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就發現聚興遺址存在的可能性

因此委託中央研究院教授劉益昌在工地監看

果然找到遺址文物。

文化局指出

今年7月20日劉益昌就發現地層疑有文化遺物

緊急要求施工單位停工

經工作人員搶救挖掘

目前出土遺物有石器、灰黑胎夾細砂泥質的陶器

及少量橙色夾粗砂的陶片

最重要是發現史前人類住屋活動的柱礎及石牆等重要遺跡

在台灣考古出土遺物中相當罕見。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指出

聚興遺址位於潭子鄉聚興村豐興路東側

目前為慈濟志業園區醫療大樓前

依文物歸類屬史前牛罵頭文化與營埔文化重要的物質文化

整個文物搶救工作將在11月15日完成

這些出土遺跡在現地包覆處理後

會移往他處保存展示。

【2009/11/07 聯合報】* http://udn.com/ ~~~~~~~~~~~~~~~~~~~~~~~~~~~~~~~~~~~~~~~~~~~~~~~~~~~~~~...請問若在自家土地挖到史前遺址算是國有的嗎?.謝謝回答.
當然算是國有的

國有財產法中的第三條第一款中規定:第 三 條 依前條取得之國有財產

其範圍如左:      一、不動產:指土地及其改良物暨天然資源。

第 五 條 第三條第一項所定範圍以外之左列國有財產

其保管或使用

仍依其他有關法令辦理。

一、軍品及軍用器材。

      二、圖書、史料、古物及故宮博物。

所以在自家土地不管是挖出史前遺址或是石油都是算國有的。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為什麼大坌坑分布廣和中部沒有舊石器文化?

為什麼大坌坑文化會分布廣?為什麼在舊石器時代中部會沒有文化?歷史專家是否可以救救我?
大坌坑文化分佈極廣:大坌坑文化的年代是在距今七千到五千年前。

是由考古學家張光直於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挖掘出來

故命名其為之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除了農業的出現〈種植根莖類作物〉

而漸漸發展出定居的小型村落外

最為著名的也是他的粗繩紋陶〈故又稱粗繩紋陶文化〉。

根據記載

在六千多年以前

是由一群擅長航海技術的人

陸續從中國大陸南方沿海地區

坐船來到台灣及澎湖

於是就在這裡生活起來

孕育出這個時代的文化。

他們的村落都建立在海邊及河邊的小山坡上

而這樣使他們的船隻方便來往與停泊

也因此沿著海岸線形成了遍佈全島的大坌坑文化。

另外

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

他們可能是最早到達台灣的南島民族。

參考資料:http://www.mlps.ttct.edu.tw/project/2002/museum_tt2/a6/舊石器時代的中部文化: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址

當初發現這個史前文化的為中研院教授劉益昌

民國七十年代時

由於興建鯉魚潭水庫

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等人在水庫集水區調查史前人類遺址

一共發現十二處遺址

總共發現四百多件文物。

劉益昌說

十二處發現的遺址

以『網形』遺址最為古老

距今約八千年到五萬年以前

是台灣西北部最古老的遺址

而從這些出土的石器與陶片可發現史前居民 型態以農業為主

非常具有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http://www.tcoc.com.tw/newslist/011300/11338.asp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史前文化的秘密

請問 為什麼長濱文化滅亡後隔了五百年又突然出現圓山文化? 這五百年間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圓山文化和卑南文化離這麼遠還會一起滅亡? 十三行文化的人又是哪裡來的?
遺址發現及挖掘過程簡介1955年秋天

中華民國空軍的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

突然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

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

所以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

1957年

潘克永找上了在國立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

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

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

其實是土法煉鐵所遺留的殘渣。

因為當地並無漢人或日本人煉鐵的紀錄

他們乃斷定這些殘渣為史前人類的煉鐵遺址。

由於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

於是以該名稱將此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至於頂罟村別名的由來則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因為清朝時

這裡曾為重要商港

有多達十三行郊(商家)在此經商

所以將此處稱為「十三行」。

可是

也有學者認為「十三行」可能來自原住民語言的音譯

為原住民稱呼該地之名稱。

1959年

石璋如教授率領學生們到該址短期試掘

獲得陶器、石器、鐵器和玻璃器等文物以及二座墓葬

並推斷十三行遺址屬於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及噶瑪蘭系統的史前文化。

1963年

台北縣文獻會委託劉斌雄教授在該遺址開挖二個深坑

發現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重疊

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十三行文化層)

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

1980年

交通部觀光局將八里鄉十三行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

1988年

考古學家臧振華和劉益昌

由於對台灣平埔族和早期漢文化之間之接觸這個研究議題感到興趣

而決定選擇十三行遺址進行考古挖掘

卻意外引爆了一場文化保存和工程建設的衝突事件。

原來

十三行遺址已被前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畫定為「八里污水處理廠」用地

即將動工。

經過文化及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

1991年

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保存範圍長約144公尺、寬約22公尺、總面積為3

161.9平方公尺。

1995年

中央各部會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

1998年

該館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

同時也開始博物館的興建工程

2003年

博物館正式完工並開館。

有顏色的字按下去可看到更多資料喔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早期台灣居民,無論原住民或漢人,日常使用的器物,有甚麼共同的

早期台灣居民

無論原住民或漢人

日常使用的器物

有甚麼共同的特徵請問這個怎麼寫ㄋ
早期台灣居民

無論原住民或漢人

日常使用的器物

有甚麼共同的特徵??A:都有石頭的利器和木頭

然後長濱時期過後就有陶器台灣的「山頂洞人」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歷史問題 十三行文化挖掘的原因還有十三行文化的重要性

我想知道1.十三行文化挖掘的原因?2.十三行文化的重要性?3.十三行文化出土了什麼文物?4.十三行文化出土文物的意義?這是歷史課要用的

各位的資料我會當成參考 謝謝
遺址發現及挖掘過程簡介1955年秋天

中華民國空軍的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

突然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

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

所以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

1957年

潘克永找上了在國立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

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

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

其實是土法煉鐵所遺留的殘渣。

因為當地並無漢人或日本人煉鐵的紀錄

他們乃斷定這些殘渣為史前人類的煉鐵遺址。

由於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

於是以該名稱將此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至於頂罟村別名的由來則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因為清朝時

這裡曾為重要商港

有多達十三行郊(商家)在此經商

所以將此處稱為「十三行」。

可是

也有學者認為「十三行」可能來自原住民語言的音譯

為原住民稱呼該地之名稱。

1959年

石璋如教授率領學生們到該址短期試掘

獲得陶器、石器、鐵器和玻璃器等文物以及二座墓葬

並推斷十三行遺址屬於台灣住民凱達格蘭及噶瑪蘭系統的史前文化。

1963年

台北縣文獻會委託劉斌雄教授在該遺址開挖二個深坑

發現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重疊

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十三行文化層)

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

1980年

交通部觀光局將八里鄉十三行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

1988年

考古學家臧振華和劉益昌

由於對台灣平埔族和早期漢文化之間之接觸這個研究議題感到興趣

而決定選擇十三行遺址進行考古挖掘

卻意外引爆了一場文化保存和工程建設的衝突事件。

原來

十三行遺址已被前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畫定為「八里污水處理廠」用地

即將動工。

經過文化及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

1991年

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保存範圍長約144公尺、寬約22公尺、總面積為3

161.9平方公尺。

1995年

中央各部會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

1998年

該館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

同時也開始博物館的興建工程

2003年

博物館正式完工並開館。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主要器物陶器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中

陶器是數量最龐大的一批標本。

其中

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約126個

破碎的陶片佔最大宗

估計約超過80萬件。

十三行遺址出土主流的紅褐色夾砂陶片

依據其施紋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為素面、拍印文系統、及壓印、刻劃、刺點、劙劃、捺點等。

一般而言

紋飾多施於器物腹部及延伸的底部

大部分皆通體施紋

亦見紋飾呈環帶狀分佈。

在各種出土陶器中

淡褐色陶器雖然數量不多

但卻有其他器物少見的粗條紋紋飾。

灰黑色泥質陶器數量也不多

但是頗具特色

器型有小口大腹的罐與瓶

質地細緻

表面經常抹平磨光

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及圈點紋

紋樣常環繞器表一周。

在所有出土陶器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十三行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的「人面陶罐」。

該陶罐在口緣、足部的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

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

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

據學者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

鐵器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煤等的研究

顯示該遺址主人已知煉鐵。

此外

在十三行遺址也發掘出煉鐵作坊

證實煉鐵是在聚落內進行的。

出土的鐵器不算多

可能是因為氧化腐朽不易保存

以及再製造利用

以致出土器物數量較少。

目前出土的鐵器皆器型不明

推斷是用來做武器。

一般來說

如果具有農耕文化

應當有金屬製的農具

或是類似物。

雖然目前已經證明十三行人能夠農耕

只是技術並不高明

他們同時也會畜養家畜。

其他器物除了日常用具外

十三行遺址也出土很多瑪瑙珠、玻璃手燭、玻璃耳玦、玻璃珠

以及其他質料的珠子。

現址還發現金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罕見遺物。

由於這些器物或者來自台灣其他的族群、或者來自南洋、或者來自中國

因此可能是與外界貿易交換所得來的。

由此推斷

十三行在當時是台灣島內外重要交易地點

與外地的聯繫相當頻繁。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舊石器時代使用器具?

舊石器時代使用什麼器具?過什麼生活?可以的話連新石器時代的一起告訴我 謝謝
舊石器時代年代距今約五萬年到五千年

代表者是「長濱文化」

主要的遺址有八仙洞和小馬洞穴遺址。

這個時化的初期正在冰河期即將要結束的時候

今天的台灣海峽還是陸地

人類可以自由來往於華南和台灣之間。

但後來冰河消退

台灣海峽形成

華南和台灣的陸上交通阻絕

兩地的文文交流也中斷。

因此當大陸地區隨後由舊石器時代演變為新石器時代

台灣可能因為孤立而造成文化遲滯現象

一直到距今五千年前才因為西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移入

才結束舊石器時代。

當時的人過著採集、狩獵、漁撈的生活

還沒有任何農耕和豢養動物的跡象

也完全不見磨製石器及陶器等新石器時代應具備的要素。

由於生產技術尚簡單

單位面積內可養活的人口較少

需要豐富的資源才能維持聚落的生存。

從遺址的分佈及大小看來

當時人口少

聚落小

並且時常遷移。

長濱文化的由來民國五十七年

由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和地質學系林朝棨教授率領的考古隊在台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

發現了台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文化

隨後由著名的考古學家李濟博士以長濱鄉之地名將此舊石器代文化命名為「長濱文化」。

什麼是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把人類早期文化分為舊石器時化(Paleolithic Age)和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

這兩階段是以地質年代、生業型態、居住方式、工藝技術等多重標準劃分出來的。

例如-- 地質年代:舊石器時代存在於地質年代的 「更新世」(Pleistocene)

間距今約二百萬年到一萬年前。

演化史上

人類就是大約在二百萬年前出現的。

新石器時代存在於更新世結束後的「全新世」(Holocene)

開始時間大約距今一萬年前。

生業型態:舊石器時代人類以狩獵和採集維生

屬於「採食經濟」。

到了新石器時代

則轉變為農耕與豢養動物的「產食經濟」。

居住方式: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居無定所

到新石器時代就開始定居

然後逐漸形成村落。

工藝技術:舊石器時代的石器都是用「敲打」的方法製成。

而新石器時代則發展出「啄製」、「磨製」等攻石的技術。

此外

在新石器時代還發明了製陶、紡織等工藝。

也有些學者會用「先陶文化」來指稱舊石器時代階段的文化

當然

世界上各地方新、舊石器時代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並不相同。

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距今7000~4700年):陶器稱繩紋陶

手製、質地鬆軟

只有缽罐兩種

口緣低矮、厚重

外側有一道突脊。

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

與中國閩粵文化有關。

其生活方式為刀耕火種

但主要生產方式是採集、狩獵、漁撈。

 檢視圖片新石器時代中期圓山文化以臺北盆地北側為中心

以淺棕色素面的陶器為主

石器中有少見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錛

與同期其他文化不同

有外來移民文化特質。

 檢視圖片北部的訊塘埔類型、紅毛港類型

和中南部以繩紋紅陶為主的牛罵頭、牛稠子文化。

距今4500~3500年都有繩紋陶器的特質

圓山文化有大型砥石

是聚落公共財產

顯示已有社會組織

以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直肢葬、甕棺葬、耳飾、玦型器陪葬

有拔牙習俗。

 檢視圖片新石器時代晚期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晚期、植物園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

距今3500~2000年出現精美的彩陶、黑陶器型

有很大變化種類增加

出現少量的三足器。

麒麟文化有巨石崇拜。

                                   檢視圖片取自劉益昌先生的圖檢視圖片芝山岩骨角器檢視圖片芝山岩彩陶檢視圖片大坌坑陶片檢視圖片 圓山貝塚   檢視圖片 植物園陶罐檢視圖片 卑南人形陪葬玉器檢視圖片卑南獸形陪葬玉器                                   檢視圖片 參考資料 網站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跟歷史有關的問題 *急* 贈

1永和有甚麼路是和原住民文化有關的2十三行文化的地理特性3如何評定一二級古蹟
十三行文化 分類:考古2008/05/25 11:53十三行文化大約在公元紀元前後

台灣的史前文化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變化

那就是鐵製生產工具的製造和使用

將台灣的歷史逐漸推進到鐵器時代

並一直延續到四百年前與歷史時代銜接。

鐵器時代包含了許多地域性的文化

例如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和靜埔文化。

  其中十三行文化的年代約在距今1800~500年前

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

此外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及中南部都有發現。

主要遺址有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小基隆

台北市西新庄子、社子

其中以八里的十三行遺址為其代表遺址。

  十三行遺址位於台北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芝山岩的一切

各位聰明的朋友們好:我最近要去芝山岩作戶外教學

希望你們幫幫我而內容如下A1:芝山岩的歷史(名稱由來.在期間內發生了哪些事.芝山岩是如何形成的)A2:芝山岩的環境(附近有哪些有關芝山岩的東西.芝山岩特有的植物.文物)等A3:我需要芝山岩的路線圖(區內的路線.附近地點如何到達)A4: 芝山岩地點A5:植物的特殊現象(如有些樹會寄生在別人身上)等謝謝!

大概就是以上這些問題了!

PS:需附圖

然後歷史的部分要介紹到人文歷史等等的喔!

如果對回答的內容有問題請寄信給我!

------joan1159j*yahoo.com.tw--------感恩!


芝山嚴遺址小檔案 行政區 :士林區 古蹟等級:第二級 著名景點:植物景觀(八芝蘭竹、纏勒植物)、地質化石景觀、隘門石碑、惠濟宮古蹟類別:遺址 創建年代:四至五千年前 地 址:臺北市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交  通:  德行站 (中山北路六段): 285、267(副)、220、206、603、606  穿過公園

芝山岩就在左方不遠處  福林里站(中正路): 206、220(副)、260、304、255  往雨農路過雨農橋可直達芝山岩百廿崁入口 芝山嚴遺址發掘過程 資料提供:網路暢遊芝山嚴   約6萬年前

臺北地區因為斷層陷落

形成臺北盆地。

約1萬年前地球氣候回暖

冰山融化使海水面上升

海水進入低窪的臺北盆地

成為臺北湖

海生物也進入臺北湖裡生長。

此時的芝山嚴是湖邊凸出的小島。

現今在芝山嚴沉積砂岩地層中常發現的沉積貝殼等海生物碎屑和海膽化石

說明了芝山嚴這時候的地質年代。

  時間快轉來到清代

士林地區早期原為先住民平埔族麻少翁社之居住地。

在清朝康熙年間

來此的漳州人與麻少翁社的原住民達成開發此地的協議

漳州人陸續遷入此地開墾。

因來渡海來臺的漳州移民懷念家鄉福建漳州名勝--芝山

遂取名為「芝山嚴」。

一 說為芝山嚴的景緻像漳州的芝山而命名。

(圖:早期的芝山岩及周圍水田化景觀。

臺北市文化局提供提供)  清光緒22年(西元1896年)日本人粟野傳之丞來臺北地區進行考古工作

在芝山嚴發現了臺灣的第一個考古遺址。

   民國68年8月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和連照美教授

趁工務局施工

在芝山嚴北面試掘探坑

發現圓山文化之古物。

   民國70年2月

由於芝山嚴附近修築公路、建築房屋等動作頻繁

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函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協助進行搶救性的挖掘工作

由黃士強教授主持。

於同年二月十日開始

歷時兩月有餘

獲得大量貝殼、彩陶、黑陶、石器、骨器、角器、木器、草編、化帶穗稻米等物

經碳十四測定

最早遺物有距今約三千五百年以上者。

   民國84-85年

進行芝山嚴文化史蹟公園規劃案史前文化組的調查

由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主持。

終於在85年5月完成芝山嚴六大領域的資源調查報告

提供給設計單位參考

以做適當的規劃

以呈現文化史蹟公園的真實面貌。

芝山嚴遺址的重要性 資料提供:(1) 芝蘭春曉(2) 網路暢遊芝山嚴(3)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源~芝山嚴史蹟公園」    在史蹟公園的規劃中

由常福公司承包芝山嚴公園內生態水池工程。

原水池處將向前方空地延伸做成「沼澤復育區」

這即屬於大規模開發

因此需經過考古專家試掘探勘。

89年11月初

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帶領考古隊員進行探勘工作。

  此次的發掘在一號坑(二公尺見方

深3.4m)挖掘到一些文物

並發現完整的各文化層

由地表向下為現代文化層、清代文化層、植物園文化層、圓山文化層、芝山嚴文化層、訊塘埔文化層(北部繩紋紅陶文化)、大坌坑文化層、臺北湖底層。

距離 至誠路約10~20公尺的二號坑(四公尺見方

深3.2m)即為發現人骨的探坑

堆積與一號坑相同。

  芝山嚴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發現易腐壞的物品

譬如木製器具、繩索、稻穀等等。

這些東西得以留存肇因於被埋常在土壤的水層之下

隔絕接觸空氣

造成物品保留下來的條件。

稻穀的發現與大批的石製農具出土

確實印證了該文化已知耕作

農業已提昇到相當的水準。

另外也發現到大量的動物骨骸和漁獵器具

也可以發現狩獵與捕魚非常盛行。

  而在陶器方面也與大坌坑、圓山文化不同。

他們大都成灰黑色和紅褐色

部份並有黑皮或黑色線條

表面有打磨的情形。

  我們依據芝山嚴文化的特色對照臺灣其他文化

卻發現找不到任何的相關性

然而

與我國東南沿海蘇、浙、閩、粵先後出土者比較後發現

兩者不僅質地無殊

即其形狀、色彩、飾紋等

亦均相似相同

可見芝山嚴早期居民也是由其他地方移民而來

推測浙江、福建沿海地區關聯性最高。

參考資料 網路暢遊芝山嚴提供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益昌教授

搶救十三行

1.搶救十三行遺址的兩位計畫主持人中

除了劉益昌教授

還有哪一位?2.十三行遺址搶救時間從民國幾年開始?3.十三行遺址的保留面積有多大?4.八里鄉哪兩處遺址被列為一級古蹟和二級古蹟?這兩處遺址各有什麼變化?5.十三行遺址的文化層裡有什麼文物呢?6.台北盆地的史前文化遺址介紹?
1.搶救十三行遺址的兩位計畫主持人中

除了劉益昌教授

還有哪一位?A:當年搶救與主持挖掘十三行遺址計畫的臧振華教授與劉益昌教授.2.十三行遺址搶救時間從民國幾年開始?A:民國78年開始.3.十三行遺址的保留面積有多大?A:1989年台灣省住都局計劃在八里地區興建污水處理廠

建廠的工程將完全毀壞十三行遺址

經考古學者大力呼籲及社會大眾的支持

內政部決議進行搶救發掘

並於1992年將十三行遺址指定為二級古蹟

成立遺址保存區

即十三行遺址現地展示區。

保留區位於八里污水處理廠區內距離十三行博物館約七百五十公尺

佔地約三千平方公尺。

4.八里鄉哪兩處遺址被列為一級古蹟和二級古蹟?這兩處遺址各有什麼變化?A:第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第二級古蹟:十三行遺址~5.十三行遺址的文化層裡有什麼文物呢?A: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

此外有少量黑陶。

紅褐色陶常施以方格紋

此外有魚骨紋、點紋、藍紋、圈印紋、柵欄紋等。

黑陶 施以波浪櫛紋。

石器有凹石、砸石、磨製石斧、石支腳

石器數量不多。

6.台北盆地的史前文化遺址介紹?A:目前在淡水河流域發現的遺址計有百餘處之多

分屬大坌坑文化、繩文紅陶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園文化、老崩山文化、土地公山文化及十三行文化既附屬各系統。

地球氣候在漫長的十億年中

曾經歷過無數的劇烈變化

其中有數次溫度急遽下降

造成地表大部份的地區受到冰河的覆蓋

這一段時期我們稱之為冰河時期。

在冰河期當中地球上大部份的水分已凝結成冰

造成海水面的下降

使得更多土地露出。

但是當氣候回暖之後

大量的冰溶解成水

海面急遽的升高

許多土地在這時也遭到淹沒。

台北盆地也就在這狀況下

大量的海水湧入

形成了古台北湖。

台北湖並不完全是由海水構成

古淡水河流域也挹注大量的淡水

這使得湖水呈現淡鹹混合的狀態。

也就是這種水質吸引了大量的貝類在此定居、繁殖

為在此發展的史前人類提供了大量食物的來源。

                                                                     PS~(關於第四題大坌坑遺址

文章標籤

資訊管理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